刘统勋
刘统勋(1698年—1773年),字延清,号尔钝,山东诸城(今山东高密)人,清朝政治家。雍正二年(1724年)中进士,历任刑部尚书、工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、内阁大学士、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。刘统勋官至宰相,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,敢于直谏,在吏治、军事、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猝逝于上朝途中,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,追授太傅,谥号文正。
诗人刘统勋代表作登上方寺塔
铅黄眯目两旬余,梵宇临高快余初。一带河流来苍莽,四天楼阁敞晴虚。
登场禾黍秋将晚,入望烟林叶半疏。暂向僧寮话陈迹,风回清听散钟鱼。
清代诗人刘统勋:人物生平
书香门第刘统勋,字尔钝,号延清,祖籍山东诸城(今高密),康熙三十八年(1698年)出生于陕西羌州。父亲刘棨是康熙朝进士,生刘统勋时担任羌州知州,后调任四川布政使。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也是进士出身,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。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,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。
初入仕途
刘统勋于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中举人,雍正二年(1724年)考取进士,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,担任编修。雍正时期,刘统勋历任南书房行走、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。
乾隆元年(1736年),皇帝将刘统勋提拔为内阁学士,跟随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。乾隆二年(1737年),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,留在浙江继续工作,翌年返还京城。乾隆四年(1737年),刘统勋因母亲病逝而辞官回家守孝。
直言敢谏
乾隆六年(1739年),刘统勋守孝期满,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,负责监察朝廷官员言行。不久后刘统勋向皇帝上疏,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,称:“大学士张廷玉历经三朝重用,名望很盛,但晚年实在应当谦谨些,外面对他的责备已经很多。有舆论说现在缙绅望族里,张、姚两姓占据一半,他们互相通婚,为官举荐时互相包庇。请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。”又称:“尚书讷亲管辖吏部和户部,部中议论大事,讷亲说什么别人必须执行,完全没有心存谦诚、集思广益。请皇上给予他批评,让他反省改正错误。”
两个奏章呈上后,乾隆答复道:“朕认为张廷玉和讷亲如果不擅自作威作福,刘统勋必不敢上这样的奏章。大臣责任重大,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。听到别人指出缺点应当高兴,这是古人所崇尚的。如果心存不快或嫌怨,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。”随后乾隆将两人革职,并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,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。
治水能臣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刘统勋出任漕运总督,开启了自己督修河道、治理水患之路。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巡查山东赈灾情况,并勘察河道。当时运河涨水很快,刘统勋上疏请求通过濬聊城引河分流,将运河之水引出大海。并下令将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,秋天后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,使得河水有所阻截,防止了溃坝和水灾。不久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,后又调任刑部尚书。
乾隆十八年(1753年),江南邵伯湖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决口,刘统勋与尚书策楞前往视察,查出河道官员账目亏空、延误治河,据实上奏。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被撤职,贪污钱款的官吏遭到严惩。同年九月,铜山小店汛河决口,刘统勋又查办出一批贪污渎职的官吏,上疏将不作为的官员李焞和张宾处死,并亲自驻守铜山监督塞河,直到十二月工程告结。
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,得到赏赐孔雀花翎。乾隆命他巡视巴里坤和哈密驻兵,负责筹办军营、官兵和马驼粮饷,刘统勋忠于职守。此后遇到睦尔撒纳(回部首领)出兵扰乱新疆伊犁,定西将军永常被迫退师巴里坤。因赞同永常退兵哈密,刘统勋直言上奏请求舍弃巴里坤改为退守哈密,置空城以避敌锋。皇帝看后责备刘统勋附和永常,是置军威于不顾,下令将刘统勋和永常革职押解回京。不久后敌军败,乾隆怒息,认为主要责任在将军永常,刘统勋虽然进谏不当,但比起缄默不言的人忠心可恕,决定从宽免罪,补授刑部尚书。
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六月,铜山县孙家集黄河漫溢,河务总督富勒赫因无能被撤职,刘统勋暂代其职,督促修筑堤坝事宜,至到冬天得以竣工。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秋天,河南祥符和杨桥等处黄河漫溢,水退后需要修筑堤坝,河道官吏却以修坝的干草不够为托辞百般怠工。刘统勋知道当中肯定有问题,微服私访,发现有大小车数百辆满载干草,捆好后却被搁置,旁边则有人哭泣。刘统勋上前询问,回答说官吏索贿不成、拒而不收。于是刘统勋将当事官吏捆起论罪,称要处斩,后因巡抚等人求情才免除一死,结果干草一晚上就全收上来了,一个月后工程完毕。
此后,刘统勋还曾于乾隆二十七年、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受命疏通运河水道,治水之功深得乾隆赞赏。
皇帝股肱
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刘统勋进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,担任军机处行走,从此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。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,乾隆下旨修纂《西域图志》,由刘统勋、傅恒、褚廷璋、何国宗等负责。刘统勋亲率测绘队历经艰难险阻踏遍天山以北地区,远涉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吹河、塔拉期河,获取了大量实地测绘资料,乾隆二十六年书成。《西域图志》成为后来新疆地图的蓝本。
乾隆二十三年(1758年)5月,云南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买金铜制作禁物,刘统勋受命前往调查。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2月,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,刘统勋再受皇帝钦命查案,又会审山西归化将军保德侵吞公款案,皆如实向皇帝奏明,深得乾隆的信任。
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、兵部事务。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、尚书房总师傅、殿试阅卷大臣。乾隆三十年(1765年)任东阁大学士、国史馆总裁。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,刘统勋七十大寿,乾隆皇帝亲笔御赐“赞元介景”四字匾额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出任《四库全书》总裁官。
操劳猝逝
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十一月十六日,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,行至东华门外时,轿内忽然倾斜,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。乾隆听说后赶忙派御前大臣福隆安携药赶往救治,但刘统勋已经故去。乾隆皇帝亲往吊唁,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、家居简朴,为之感动。回宫尚未进乾清门,乾隆就忍不住涕泣,对群臣说:“我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”,“刘统勋不愧是真宰相”,还亲自作挽联和怀旧诗,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,追授太傅,赐谥号文正。
第二年,刘统勋归葬家乡山东诸城白家庄祖坟,沿途二十里以内文武官员均至柩前吊祭。
清代诗人刘统勋:家庭成员
祖父刘必显:清顺治朝进士,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。
父亲
刘棨:清康熙朝进士,历任陕西羌州知州、四川布政使等职。
子孙
长子刘墉:刘统勋长子,乾隆十六年进士,历任太原知府、江宁知府、工部尚书、礼部尚书、体仁阁大学士等职。嘉庆九年病逝,追赠太子太保,谥号文清。
次子刘堪:刘统勋次子。
孙刘镮之:刘堪之子,乾隆四十四年进士。历任户部尚书、顺天府尹、吏部尚书、太子少保等职。道光元年病逝,谥号文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