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诗人李绂生平简介、轶事和成就-李绂有哪些传世佳句?

李绂

(1673—1750)清江西临川人,字巨来,号穆堂。康熙四十八年进士,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。雍正间历任广西巡抚、直隶总督,以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得罪下狱。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。治理学宗陆王。言政事推崇王安石,对世传事迹有所辨正,为蔡上翔《王荆公年谱考略》所取资。有《穆堂类稿》及续稿别稿、《陆子学谱》、《朱子晚年全论》、《阳明学录》、《八旗志书》等。

诗人李绂代表作夏至日荥泽渡黄河

日车方北至,我马独南行。广武风犹壮,黄河浪不平。

澄清谁揽辔,凭吊漫沾缨。前路雄关近,当年驻重兵。

清代诗人李绂:人物生平

  李绂少时孤贫,好学,自幼聪颖,读书经目成诵,有神童之称,十岁能诗,十二岁即与里中诸先生结诗社。家贫甚 ,曾大风雪中手拿三百钱独身寻兄于汉阳,匝月,走三千里。
  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举江西乡试第一,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进士,选庶吉士,散馆授编修,迁侍讲学士、日讲起居注,武科会试正、副主考官,云南、浙江乡试正考官等职。康熙五(1720年),升内阁学士,不久兼任左副都御史。
  康熙六十年(1721),担任会试副考官。出榜日,黄雾风霾,康熙帝说:“此榜或有乱臣贼子,否亦当有读书积学之士不得中式,怨气所致。”,命重查试卷,其中劣者取消殿试,又赐满洲举人留保、直隶举人王兰进士。因落榜举子聚众至寓所闹事,遭御史舒库弹劾,以隐匿不奏的罪名免官,贬至永定河做河工。
  雍正元年(1723年)正月,奉召回京,特命复职,任吏部侍郎。因不肯为大将军年羹尧之子年富等人捐造营房给予从优,为年羹尧所嫉,改充经筵日讲官。六月,赴山东负责督促漕运。七月,任兵部侍郎。时值各地运往京城的漕粮屡遭抢劫,奉命将湖南等地的漕粮押运至天津收贮。因担心贮米坏损,按旨将贮粮估价出售,将盈余银五千两交守道桑成鼎贮库,并将此事告知直隶巡抚李维钧,李维钧却匿而不报,而桑成鼎待李绂赴广西任时,又将原银解交广西。直到年羹尧进京,上疏李绂巧取此项银两,应予查惩。雍正经过调查,得知事情原委,亲书“奉国罄心”四字,予以奖励。
  雍正二年(1724年)四月,任广西巡抚。到任后,惩贪肃暴,勤政爱民。时境内苗民受土司挑拨引起械斗,生产遭到破坏,他深入调查研究。从教育、诱导入手,平息了广西、广东两省矿产之争,并严禁汉官、土司欺压苗民,只要发现督、府、司、道擅立名目,勒索财物,即严加惩处。南宁知府接受土司贿赂,被他革职,并通饬九府府丞。另有土龙州贪暴不悛者,也被革除职务。在此期间,还查核了康熙年间广西巡抚陈元龙等贪污捐纳银款824700余两之积案。自此,吏风一新,土苗畏威感德,竞相释怨言和,广西边地得以安定,受到雍正嘉奖。
  雍正三年(1725年)八月,被任为直隶总督。赴京途中,得知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,待吏苛刻,以严厉刻深的风格治理当地。李绂斥田文镜“身任封疆,有意蹂践读书人”,两人因此而结怨。
  雍正四年(1726年)三月,李绂到京就任,适逢大水,民多死亡。他根据州、县要求,果断下令各地开仓救灾,然后上书朝廷,为自己擅自开仓出谷请罪,雍正认为他做得对,免予处分。后在朝廷中,多次上疏弹劾田文镜横行乡里,贪赃枉法,祸害百姓等,田文镜则反告李绂结党营私,后改调工部侍郎。
  雍正五年(1727年),又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,议罪21款,被革职交刑部审讯。身系狱中,日读书饱啖熟睡,同狱的甘肃巡抚称他“真铁汉也”。两次决囚,雍正命缚至西市,以刀置颈,问:“此时知田文镜好否?”对曰:“臣虽死,不知田文镜好处”。刑部查抄他的家产,发现室内简陋,别无长物,甚至夫人的首饰,都是铜制品,根本不像达官显宦的家属。雍正这才相信他的清廉,将其赦免。出狱後奉敕主修《八旗通志》、《广西通志》、《畿辅通志》等。他闭门谢客,专心著述,历时八年。
  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乾隆帝继位,授李绂侍郎衔,管户部三库。十月,补户部侍郎。
  乾隆元年(1736年)五月,因荐人参加“博学鸿词科”考试,受朝廷斥责,降两级调用。后补詹事,充三礼馆副总裁。
  乾隆二年(1737年),以母忧归。乾隆四年(1739年),守母丧时与县令李廷友同捐资创办“青云书院”,并亲自主持教席,一时名士云集,“才乡”教育雄风得以重振。
  乾隆六年(1741年),充“明史纲目馆”副总裁、补光禄寺卿、江南乡试主考官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李绂进言,朱子(朱熹)道问学,陆九渊尊德性,不可偏废,乾隆帝闻而遵从。
  乾隆八年(1743),因病告老回乡,入辞,乾隆帝问:“有欲所陈否?”李绂以慎终如始对答,乾隆帝赐诗奖励他。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(今文昌桥上沿河路),担任兴鲁书院山长,并亲自讲学。
  乾隆十五年(1750),年七十八岁。

清代诗人李绂:个人成就

  史学
  他还精研历史,所作《书<辩奸论>后二则》、《书<宋名臣言行录>后》、《书<邵氏见闻录>后》等文,敢于坚持真理,摒弃世俗偏见,实事求是地为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辩诬,许多观点被乾隆时史学家蔡上翔编著的《王荆公年谱考略》中引用。李绂学宗陆象山,著《陆子学谱》20卷、《朱子晚年全论》20卷、《阳明学录》诸书,力图调和朱陆“尊德性”与“道问学”之说。李绂一生勤於治学,尤通史学,对王安石变法有所辨正,蔡上翔写《王荆公年谱考略》一文多引其说。另著有《春秋一是》、《穆堂类稿、续稿、别稿》百数卷。
  理学
  李绂学问渊博,下笔千言。崇尚陆象山之学,精研理学,集江西诸先正之长,论学以躬身实践为主,而归之于匡时济世。著有《陆子学谱》20卷、《朱子晚年学谱》20卷、《阳明学录》,力图调和朱陆“尊德性”与“道问学”之说。诗文有《穆堂类稿、续稿、别稿》百数卷。在学术上,他是清代著名陆王派学者。梁启超誉之为:“结江右王学之局的人”;而钱穆誉之为:“有清一代陆王学者第一重镇”。其培养提拔了诸如全祖望厉鹗钱陈群顾栋高等著名人物。
  文学
  李绂才思敏捷,作诗动笔如飞。杨希闵《乡诗摭谭》中称其“古文直达肝膈,无所缘饰”,“诗有才气,凌厉无前,尤工次韵,挥斥如意……”。吴越间诸名士皆为叹服。清朝著名文学家王士祯称李绂有“万夫之禀”。全祖望称他“尽得江西诸先正之裘治”。诗歌代表作有五言长古风:《峡江舟中望东岸诸山》。
  方志
  李绂对方志学研究颇有见解,在方志编纂及方志理论研究方面也很有成就。著有《春秋一是》20卷。他奉敕主修了《八旗通志》,任广西巡抚时,还主修《广西通志》、《畿辅通志》、《汀州府志》,归家守孝期间,又主纂《临川县志》,为方志撰序四十余篇。自撰过《西江志补》、《抚州续志》。对方志的性质、体例、章法、功用、文辞等在理论上有较为完整、严密的 阐发。他提出“志,固史之属也”,一反传统的方志属地理书之 说,这一见解虽有缺陷之处,但对扭转明以后之文弊,提高典籍 之地位大有作用。他提倡方志编纂应“以诸史为宗”,“悉按列 史时代统辖”,认为修志须突出其“籍征考”、“资援据”,“ 纂言记事,必载原书”之特点,切忌浮华空疏。李绂的方志理论 有其独到精辟之处,为乾嘉时方志学的正式建立作出了较大的贡献。
  其纂修的《八旗通志》收集、整理了大量资料,查阅了内廷大量档案,走访了众多皇戚贵胄。在此基础上,从雍正五年(1727)开始编纂,至乾隆四年(1739),历经13年时间,终于成书。初集250卷,二集256卷(包括卷首12卷),分八志(旗务、土田、营建、兵制、职官、学校、典礼、艺文)、八表(封爵、世职、八旗大臣、宗人府、内阁大臣、部院大臣、省直大臣、选举)及列传三大部分。《八旗通志》集满族档案、图书之大成,为后人了解、研究和发掘清朝前期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凭证。
  藏书
  清藏书家、学者。字巨来,号穆堂。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。康熙四十八年(1709)进士,入词馆,授编修,历官工部、户部、吏部、礼部侍郎。雍正时,官广西巡抚,迁直隶总督。因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而被罢官,三年后,奉召回京复职。纂《八旗志书》,杜门著述8年成书。授户部侍郎,累至内阁学士。学者称“穆堂先生”。居于宣武门南,以藏书知名,博闻多览,收藏至5万卷,并加以校勘。对古史疑义,问答如流。有书楼为“紫藤轩”。袁枚作有《临川李公传》。著有《朱子晚年全论》20卷、《春秋一是》20卷、《阳明学录》、《陆子学谙》20卷、《穆堂类稿、续稿、别稿》百余卷等。